【西双版纳经验】勐海县探索“4333”绿色殡葬改革新模式 让“身后事”变“放心事”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11-23 11:55

生态殡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,是重大的民生工程,是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勐海县被列为云南省首批国家生态葬式葬法试点县之后,把深化殡葬改革作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,以节地生态葬为切入点,大力推进惠民、绿色、文明殡葬建设,探索形成“4333”绿色殡改新模式,实现火葬区覆盖率、火化率、殡仪馆县级行政区域覆盖率、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覆盖率4个100%,城区、乡镇、村民小组全覆盖建设节地生态安葬设施,引领西双版纳州殡葬行业向绿色、集约、可持续发展方向大步迈进。

四支队伍凝聚殡葬改革新力量

改革前,殡葬工作存在民政部门“单打独斗”现象,行政管理、服务管理、执法管理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,群众办事找不到门、找多道门的问题依然突出。勐海县坚持问题导向,从“责任”抓起,构建起四级发力、全民参与工作格局。党政队伍明责任。成立县委书记、县长任双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殡葬改革工作协调督导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,成立试点改革工作专班,同步完善县、乡、行政村(社区)、村(居)民小组“四级”组织领导体系,构建起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专班跟进、职能部门协同、村级党组织抓具体”的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“党建+”党政同责工作网络体系。信息队伍抓摸排。坚持“底数要清”,建立县、乡、村殡葬管理信息员队伍,按照“全面摸清底数、遏制散埋乱葬、夯实绿色殡葬基础”的要求,常态开展信息摸排,建立“三沿六区”散埋乱葬台账、民间(村组)生态安葬墓地台账及生态安葬信息台账“三个台账”,完善服务殡葬改革工作网络,殡葬服务实现“见子打子”向“精准到户”转变。监管队伍严执法。组建民政、法院、公安等多部门联动的殡葬工作监管执法队伍,加大对改革试点各阶段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巡查、联合执法,开展“公路沿线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墓碑墓料、非法提供殡葬中介服务、殡仪馆违法违规谋利、公益性公墓改变公益性违规经营”等乱象整治,实现“无人管”到“全覆盖管”的转变。民间队伍善自治。从创新治理方式入手,引导民族协会、老年文体协会、红白理事会、乡贤能人等力量参与到殡葬改革,凝聚殡葬改革合力,形成社会共同发力、群众自治有效的良好局面。

三项保障构建殡葬改革新体系

改革前,殡葬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,经费保障相对较少,死人与活人争地矛盾依然存在。勐海县紧盯短板弱项,从“保障”上加力,“一盘棋”构建试点工作组织、激励、要素、制度保障体系。强化制度保障。结合县域实际,制定实施《勐海县生态葬式葬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,完善出台《勐海县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政策文件,确保绿色生态殡葬建设有法可依、规范运行。强化资金保障。在统筹用好1000万元上级专项资金的基础上,出台《生态安葬奖励补助细则(试行)》,对采取生态安葬形式的,经认定符合,给予管护单位及个人2000—5000元不等一次性补助。试点以来,为727人兑现生态葬奖励金149万元、为乡镇公益性公墓和备案村组发放建设奖补金187.6万元,促成各族群众由“观望”到“主动改”转变。强化用地保障。高标准编制《勐海县殡葬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,加大公益性殡葬设施供给,建成140亩县级生态安葬示范公墓1个、改扩建园林骨灰公墓177亩;11个乡镇建成投用生态葬公墓12个,划定火葬区394个、少数民族生态安葬区386个,覆盖人口28.4万人,覆盖面占户籍人口的83.6%;完成758个民间公益性生态墓地排查备案,归正29个非生态墓地并进行统一规范管理,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实施节地生态安葬的设施更加完善。

三项服务提升科学殡葬新质效

改革前,殡葬难、殡葬贵是人民群众关心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。勐海县聚焦人民所急所盼,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,以“利民惠民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着力优服务、减民负。治丧惠民。规范下调公墓墓位价格,单墓原则不超过9500元、双墓不超过1.8万元,墓位管理费调整为每年不超过100元(双墓);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和备案项目30余项,对10余项偏高服务价格进行下调,殡仪馆延伸服务收费项目,在原30项的基础上,优化调减至7项、降幅达77%,收费标准和金额在原基础上降幅30%以上。治丧便民。提供24小时全天候殡仪服务,仅拿“骨灰”即可享受生态安葬的一系列免费服务等,群众治丧省心省力又省钱,群众参与生态安葬积极性充分激发。治丧利民。丰富和拓展多样化、多层次的非基本服务。比如,遗体接运费从560元的单一车型选项,新增150元、360元两类车型选项,群众治丧负担下限由原来的最低1650元降至目前的850元,平均下降48%。生态安葬奖补申报材料由火化证、公墓安葬证“两证”简化为县级生态安葬证“一证”,审批环节从以往按层级一一审核,优化为到村(居)民小组即可办理、村级组织代办,实现“身后事”办理减材料、减环节、减时间、提效能,群众自愿选择生态安葬的意愿和方式呈双提升态势。

三种模式打造文明殡葬新样板

改革前,有的乡镇和村寨存在传统墓葬仍占有较大比例、墓位硬化现象较为普遍、白事大操大办等问题。勐海县从移风易俗抓起,推动人民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,让生态安葬和绿色悼念成为常态。构建多元节地生态葬模式。将生态葬式葬法纳入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、市民公约,大力弘扬“守护村寨‘竜山’(安葬地),不伤一草一木”、“埋下一人种下一树”的优秀生态安葬理念,推行傣族、布朗族“火葬”,哈尼族、拉祜族“无碑土葬”等生态葬式葬法,比例达到98%以上,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同时,加大园林骨灰公墓改扩建,在骨灰塔外墙增设488个骨灰格位,在周边划定遗体深埋生态安葬区、骨灰撒散区、草坪葬区和花坛葬区,让生态殡葬成为新风尚。目前,每座墓穴硬化面积由原来6㎡减少到现在的0.8㎡,试点以来实行生态安葬727人(死亡1050人),节约土地2908平方米,公墓生态安葬率由原来不足50%,提高到69%以上。形成“厚养薄葬”文明简丧模式。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办白事,大力革除殡葬陈规陋习,减流程、减形式、减礼金的简丧模式成为主流趋势。比如,不少傣族村寨依托红白理事会,村党支部领办“白事”,每户向丧属提供50元资助代替礼金,通过丧事简办、互助办,半天宴席代替原来至少3—7天的大操大办“流水席”,并遵从“不择日、不择地、三日内火化安葬”的新理念,一天就能把丧事办理顺当,群众治丧负担平均下降50%以上。创新殡葬业可持续发展模式。以“两山”理念引领生态殡葬可持续发展,比如,勐遮镇曼拉村小组(傣族村寨)通过“绿色殡葬”改革,集约高效利用土地,将三块“竜山”搬迁合并成一块,仅保留1.6亩土地作为火化场地和生态安葬地,腾挪出来的56亩土地流转出租,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,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。同时,用集体创收资金购买了一辆服务用车,为本村村民提供代买代购丧葬用品、运送相关物品等治丧服务,每次仅收200元,便民利民的同时又创了收。

原标题:《【西双版纳经验】勐海县探索“4333”绿色殡葬改革新模式 让“身后事”变“放心事”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