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广西新闻4月3日电 (孟銮銮)在广西南宁市殡葬服务管理处的业务大厅入口处,中国殡仪馆平价治丧方案目录、服务流程、收费标准等信息清晰呈现,所有业务流程均在大厅一站式办结。前来为父亲办理丧仪手续的张女士说:“所有环节都有标准可循,治丧过程透明又暖心”。
这份“暖心”,源自广西殡葬行业近年来以标准化建设为轴心,融合制度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改革——从火化车间的精准操作到抚慰室的轻声细语,从生态安葬的绿色实践到普惠政策的暖心落地,一场“让生命最后一程温暖而有尊严”的变革正在八桂大地悄然发生。
图为南宁殡葬服务管理处窗口。孟銮銮 供图
标准化筑基:从“粗放管理”到“全链规范”
过去,殡葬行业存在服务标准模糊、设施参差不齐等问题。2022年起,广西启动殡葬服务岗位示范单位创建工作,以“千分制”量化考评体系为牵引,制定涵盖环境布局、设备配置、操作规范的345项细化指标,覆盖殡仪服务、遗体整容、火化操作等全流程。2023年组织专家组对南宁、玉林等市殡葬服务机构示范点进行评定。成功创建服务示范岗的这些示范单位在广西名列前茅,不仅在内部管理上形成了独特的模式,更在服务质量、员工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加速数字化转型是广西殡葬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一环。南宁市在全区率先建成首个“殡葬服务数字一体化平台”,实现遗体接运、火化、安葬等全流程在线办理与实时追踪。“填一次表、签一次名,400834183410分钟办结所有手续。”市民邹女士感叹道。柳州则通过智能监管系统,对火化机运行状态、环保数据实时监控;百色计划将清明祭扫、心灵抚慰预约接入线上平台,让情感服务可及性更高。
温情赋能:让服务有标准更有温度
标准化建设的核心,不仅是流程的规范,更是情感的抵达。广西各地创新服务模式,将“冰冷的标准”转化为“温暖的实践”。
在柳州市殡仪馆,身着红马甲的“柳小明”志愿者成为家属心中的温暖符号。这一由民政部门打造的IP品牌,要求志愿者不仅熟知政策流程,还需掌握沟通技巧、心理学知识,学会与家属“共情”。
“我们引导家属填写表格时,会轻声询问他们的需求,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。”志愿者南秀荣说。同时,柳州还在殡葬管理处、墓园同步推出免费提供矿泉水、遮阳伞、“鲜花换纸钱”等多项“柳小明”服务,让“伤心事”办得省心暖心。
图为百色市殡仪管理所开设家属心理抚慰室。孟銮銮 供图
百色市殡仪管理所的一间小屋门楣上,“心灵抚慰室”五个字格外醒目。当家属因悲痛情绪失控时,工作人员会引导其至此,递上热茶、纸巾,或只是安静陪伴。“‘他还有很多事没做’是家属最常说的话。我们会告诉他们,逝者能听到这份牵挂。”所长邓伟岸介绍说。短短数月,这间小屋已抚慰数百名家属,有人离开时“判若两人”。未来,百色计划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培训,让抚慰服务更科学有效。
惠民生态双驱动:减轻负担回归自然
为破解殡葬行业“死不起”“葬不起”难题,广西殡葬改革坚持“普惠民生”与“绿色低碳”并行,实实在在减轻群众丧葬负担,也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。
柳州市推出870元、1120元、1520元三档平价治丧方案,此外,为低保、特困群体减免费用,累计减免29.3万元;南宁提供群众选择的骨灰盒,300元以下占比超40%,服务大厅醒目公示收费标准与监督电话,杜绝“隐形消费”;百色市对器官捐献者、农村户口逝者等实行费用全免或阶梯式减免,2024年累计减免8.9万元,清明节免费赠送鲜花300支,减免群众祭扫费用1.04万元……
标准化建设并非“一劳永逸”。为此,广西建立动态考核机制,示范单位每两年复评,达标者晋级,未达标者摘牌。
“标准化建设是破题殡葬改革的关键,但最终目标是为殡葬服务注入温度。”广西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创新模式,不断强化殡葬服务综合监管,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,规范殡葬行业健康发展。(完)